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首页

学院动态

【我和我的大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记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校友王雄刚

2025年04月22日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雄刚,天水师范学院2006届校友,2002年9月至2006年7月,在天水师范学院政史系学习。之后在兰州大学攻读哲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现为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教授,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CSSCI刊6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重点课题、省社科规划项目等10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执笔完成的多个咨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很庆幸,陇东南的沃土给了我生命,孕育并滋养了我的“爱读书”,感恩陇山!感恩渭水!作为80后,我的童年应当说是最快乐的,那时改革开放处于起步期,周遭的一切都是欣欣向荣,虽然物资方面有些短缺,但不缺少“爱”,有着父母和众多亲人的陪伴。我们家算是“书香门第”,祖上有人中过功名,但晚清的功名不怎么“值钱”,也就是沿着黄河在中原大地做教书匠。我的父亲在文革年代坚持读到高中,也教过几年书。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画本(连环画)”,因为太爱,小朋友之间经常发生“窃书”事件。后来长大点,就读各种历史演义小说。再后来,就掉到武侠小说的洪流中了。上高中时,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因为“共同感”,哭的稀里哗啦。我在高中起初选的是理科,上了一段时间,还是感觉文科更适合。我的历史学的挺好,但机械记忆能力很差,理解记忆能力比较好,也就因为这个缘由,我高三之前学习一直不怎么突出,坚持到高三,终于做了一次“三好学生”。

2002年夏季高考结束,就进入到母校学习了。本来就是天水人,又在天水读大学,当时说起来总有遗憾。但随着后续人生之路的展开,我庆幸自己选对了。记得刚开学,辅导员王文东老师就分发了一张读书单,政史系学生必读的100本书,我们就把读书单贴在宿舍的墙壁上,对照着在图书馆借书读。我算是比较认真读书的学生,周丰堇老师上《西方哲学史》,很多同学跟不住,但我好像有天然的哲学“悟性”,对古希腊罗马哲学总能发挥点“独到见解”,以至于每次上课,周老师总要把我叫到前排,便于随机提问,这直接引发了我后续读研的学科转向。

我们在校的那几年,是母校的急速扩展期。刚开始在老图书馆抢占座位,时不时因为去的迟了,没座位,只能扫兴而归。后来新图书馆落成了,尤其是前面的人工瀑布,夏季坐在旁边读《苏菲的世界》真是一中享受。新校门落成后,在刚进门的位置竖了块“明德、新民、至善”的校训,这是儒家的“大学之道”,逐渐牵引着我“着迷”于儒家学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坚定研习儒家义理。在西方世界,儒家学说总是被披上宗教的外衣,马克斯·韦伯有本研究中国社会的名作,就叫《儒教与道教》。其实深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心灵世界,儒家学说并非西方语境中的“宗教”,而是中国人敬业克勤、积极入世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仁爱爱人、公忠为国的一种天下胸怀,是宽恕待人、谦恭礼让的一种处世风格,更是成事由力、生死惟义的一种理想人格。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母校毕业后,我算是正式步入社会了。算起来整整十九年了,这十九年来,我从事过多种工作岗位。谈感慨,应该不能出自我这个年纪的人之嘴,那就“矫情”一下。事实上,每一个社会“上升”的通道都是布满荆棘的路。其实底层出身的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这引发了我对“底层社会”所具有的真实“角色冲突”的深思,不经意间回想起了英国作家萨克雷的那句名言:“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这些人生哲理启迪着我,让我真正学会“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带着这样的“生活”视角,我在兰州大学开启了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的“旅途”。为什么说是旅途?因为对于我而言,工作、读书、生活是搅和在一起的,是一个地道的“社会人”。

我的博导在全国也是一流,在兰州大学,他扛起了“西部社会学”的大旗,引领着西部学人攀登学术高峰。我们的实验室在齐云楼18楼,窗子朝着盘旋路,“十八楼的视野”给了我诸多的学理遐想。博导在兰州大学兼做行政工作,他经常对我说:“咱们省内的高校,理工科的我不清楚,文科学生的质量,你们天水师范学院的总体还是比较高。”每每听到这儿,就无不感恩母校,感念余明远、周丰堇、王文东、刘建军、樊卫宾、张万余等老师。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余明远老师,他教学风趣幽默,二十多年来,我俩亦师亦友。余老师一直关注并鼓励我不断进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家里收藏了好几个版本的《白鹿原》小说,真是佩服陈忠实先生的才华横溢,当然其中也包含先生对自己家乡的挚爱。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本来也想模仿陈忠实先生,把家乡“深描”出来,但由于功力不足,最后呈现了一个“浅描”版。只能祈求在有较为充足的人生阅历之后,再续写《陇山上》。

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挂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而这个网结就是文化。”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关注“甘肃地域文化”的相关议题,尤其对母校所在地“龙城天水”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以伏羲、女娲、轩辕等为代表的中华始祖祭拜,无疑是当下陇东南发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强音。去年到母校观摩学习了“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和“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特别是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所展现的将实境感悟与虚拟体验相结合,融合“五史”教育、思政教学、红色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在西部高校创新了“大思政”的教育平台,真是收获满满。受此启发,回到兰州后,我们团队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足迹,打造了专题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赞》中讲述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母校寄予我们“明德、新民、至善”的厚望,一点不敢懈怠,在今后的人生中将继续秉持“修身为本”,继而“明智勇毅”,进而“乐群利群”。


下一条:【我和我的大学】三载师专生活,一生情感家园——记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校友刘贵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