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目标
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余明远名师工作室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按照《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等文件要求,在甘肃省委教育工委、甘肃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之下,根据甘肃省教育厅思政处与天水师范学院的具体指导和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六项要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以“八个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按照《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努力将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余明远名师工作室打造成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德才全面发展的成长基地、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的孵化基地、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基地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优秀教师的培训基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拓展空间,树立标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天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在陇东南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先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二、实施思路
1.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做强做优做大名师工作室。按照《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计划方案》的要求,结合甘肃特别是陇东南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发挥天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色与优势,科学定位,秉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建立规范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明晰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入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示范相结合、重点攻关与系统探究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打造成集教育、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作共同体,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力求做强做优做大,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影响力。
2.以青年骨干培训为抓手,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工作室将建立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目标导向,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聚焦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根据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特点,积极探索并灵活应用专题化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叙事式教学、讲微课等教学形式,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修、集体听课、集体评议等教学研讨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总结可推广的教学经验,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会、巡讲等形式开展对外教学交流活动,加以介绍、推广,展示教学成果。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的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种子”教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工作室每年举办至少1期面向全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班,承担教育厅委托的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任务。组织教学业绩突出、科研潜力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思政课中青年教师争取申报成功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3.以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为补充,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在本科生4门主体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以主体课程与衍生校本课程相衔接的系列课程体系。工作室将依托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南红色文化研究院,定期召开陇东南红色文化学术研讨会,深入整理与凝练陇东南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研究,不断发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途径,开发涵盖课程体系的案例库,编写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程,构建马工程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料库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并为陇东南中小学编写校本教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案例库和系列化校本教材。
4.以数字化服务为平台,实现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创建工作室网页,发布实时动态,及时传递与展示工作室成果,以直观互动的形式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指导和服务平台,增强工作室的吸引力和辐射性。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载体,使工作室活动内容动态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塑课堂新形态,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积极参与全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教学资源库、微课慕课资源库、优秀课件、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课内外一体的综合学习体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3年内争取校级优质混合式课程的全覆盖,努力打造2-3门思想政治理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5.以高水平教研型团队为引领,推出高质量教研成果。调动工作室成员反哺教学的积极性,依托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重点学科,以工作室成员为骨干,整合工作室成员研究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实行专任为主、专兼职结合,动态化遴选管理机制,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教学工作室兼职岗位,聘请符合条件的校内外优秀教师、专家学者、先进人物和离退休学者在工作室兼职,构建专长互补、人员互动、观念互鉴、方法互学的格局。组建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的思政课教师科研团队,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工作室三年内力争申请承担1项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出版1部教学研究论文集,培养3-5名较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8-10名学术骨干,工作室成员每年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教学研究论文,争取申报成功全国高校思政课示范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西部项目”,并培育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为申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奠定基础。
6.以拓展思政课格局为动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体。在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好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将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教育主体力量结合起来,积极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延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样态,发挥“三全育人”的协同效应。确保“思政课程”作用落实,促进“课程思政”作用相互融合,形成有效合力,推动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工作机制。
7.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打造常态化实践育人品牌。完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挖掘兼具政治性、学理性和思想性的实践资源,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支撑,引导教师深刻把握世情、党情、国情、教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和仁爱情怀。在校外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建设陇东南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建设马克思主义实践教学基地(“红色教育”实验教学区),力争在5年内将马克思主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教学区)并产生较大影响;建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园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学习沙龙),选聘优秀教师进行专门指导,经纬结合,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强化学习,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主题的体验参观、拍摄微视频、撰写微评论、社会调研、原著名篇阅读、主题活动(演讲、征文、知识竞赛、观影)等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8.以优化教学测评体系为导向,科学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特殊使命和学生政治思想形成规律,探索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考评标准,优化考试方式,建设试题库,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网上考试平台覆盖面广、方便快捷、即时互动的优点,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加大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考查权重和形成显示度,以发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导向作用。